去年秋天跟着地质队进山时,我在老猎人张叔家的火塘边第一次听说"地精洞"。当时他拿着根烧火棍在地上比划:"往北走二十里,有个塌了半边的山洞,这些年总丢牲口,连看林人的狗都不敢往那边蹿。"
行前准备
我们用了两周准备装备,老张从库房翻出个锈迹斑斑的铜铃铛:"这是三十年前勘探队留下的,听说哥布林怕铜器声。"对照《北方洞穴生物志》的记录,打包清单如下:
- 防护装备:三层浸蜡帆布服(防腐蚀粘液)
- 特殊道具:硫磺粉、镁条、铜铃铛
- 记录工具:防水笔记本+石墨笔
洞穴入口的诡异景象
九月十七日晌午,我们在预定坐标发现了被藤蔓遮掩的洞口。扒开枯叶时,三只风干的田鼠尸体呈放射状倒挂,尾巴被草绳系成死结——典型的哥布林边界标记。随行的生物学家小王蹲下来测量:"齿痕间距3.2厘米,未成年个体。"
生物特征 | 哥布林 | 普通洞穴生物 |
巢穴深度 | 地下20-50米 | 通常不足10米 |
通道宽度 | 成人弯腰可行 | 需匍匐前进 |
空气成分 | 甲烷含量>5% | 与地表基本一致 |
巢穴结构探秘
沿着45度斜坡下行约三十步,手电筒光束里突然出现分叉路口。左侧通道墙面上留着新鲜抓痕,右侧则散落着啃光的鱼骨。根据《地底生态研究》中的行为分析,我们选择鱼骨较多的通道——哥布林习惯把食物残渣堆放在生活区外围。
遭遇战实录
转过第三个弯道时,领队突然抬手示意。前方传来窸窣声,像是有人在揉搓牛皮纸。小王掏出测温仪:"32度,比环境温度高4度,有活物。"话音刚落,五个黑影从石缝里窜出,最大的那个举着绑有石片的木棍,喉咙里发出开水壶般的尖啸。
- 第一反应:摇响铜铃(声波导致对方短暂晕眩)
- 防御动作:后撤形成三角阵型
- 反击措施:投掷硫磺粉包
巢穴核心区
突破防线后,我们进入一个篮球场大小的溶洞。岩壁上布满蜂窝状储物格,存放着风干的蘑菇、捆扎整齐的鼠尾草,还有个格子里整齐码放着二十多个野蜂巢——难怪文献里提到哥布林嗜甜。最惊人的发现是中央石台上摆放的"图书馆":上百片桦树皮用藤蔓串联,刻满类似象形文字的符号。
返程时特意绕开原路,在西北侧发现条隐蔽水道。泡在水里的木笼中还关着三只活獾子,这解释了村民牲畜频繁失踪的原因。当我们割断绳索释放动物时,暗处传来此起彼伏的磨牙声,但始终没有哥布林再次现身。
夕阳把山脊染成橘红色时,我们站在塌陷的洞口回望。背包里沉甸甸的桦树皮标本硌着后背,不知名的夜行生物开始在山谷里鸣叫。张叔掏出酒壶抿了一口:"明早该有雨,山路会更难走。"